腱索缩短是先将过长腱索附着点下方的乳头肌纵行切开,将过长腱索折叠缝合于乳头肌切口内,缝合点至过长腱索根部的距离相当于腱索过长长度的一半。这种方法具有较多缺点:①再手术率较高、中长期生存率偏低(腱索术后易发生断裂),术后5年再手术率达26%;②操作较困难,缩短长度不好掌握,易残存反流;③ 只适用于延长腱索的纠治。国内陈伟等 对腱索转移、腱索缩短术进行了对比研究:腱索缩短组5年生存率和免再手术率均显著低于腱索转移组。Dreyfus等 对比了乳头肌复位与腱索缩短的中期疗效,两者术后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94.4% ,6年生存率分别为92%和84.4%。 乳头肌复位是基于后组乳头肌分为前、中、后三个头端,所发出的腱索分别附着于前叶、联合区及后叶的解剖基础,前叶脱垂时,用双头针U型穿过前、后头端,将前头端拉下,与后头端并列打结固定。这种技术对同一乳头肌上的多根腱索延长较为适用。Dreyfus等 对120例由于腱索延长所致的前叶或双叶脱垂行乳头肌复位术,术后5、10、15年免再手术生存率分别为97.2% 、94.1% 和81.4% 。但这种技术仅能用于矫治腱索延长,且如果腱索过长,则难以实施,乳头肌被拉下后的应力改变可能导致瓣叶活动受限。
缘对缘技术(包括双孔、单孔)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其要点是保证缝合对称,缝合后前、后叶固定点处于同一平面,并防止瓣叶扭曲变形;尽量减少缝合面积(术后瓣口面积>2.5 cm );使用垫片、成形环以减小缝线张力并加固纤维组织,保证前、后叶固定点受力均匀,避免缝合部位撕脱。缘对缘技术操作简便、疗效肯定。但对于非局限性反流、风湿性病变及瓣叶面积较小时仍属于禁忌,且这种技术是对二尖瓣的功能修复,而不是解剖修复,是否会导致二尖瓣狭窄仍备受关注,术后跨瓣压差及瓣口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影响远期效果 。
人工腱索置换相比其他术式,其适应证广泛,对腱索断裂、腱索延长(尤其延长腱索数量多且纤细,乳头肌菲薄)、连枷样前叶合并后叶脱垂、腱索广泛黏液样变所致的多个部位脱垂均可进行修复,中远期效果良好。这种技术旨在恢复二尖瓣与乳头肌之间的连续性,重建正常的解剖关系,对术后心功能的改善和心室重构起到重要作用,对三尖瓣成形以及儿童二尖瓣反流(严重的瓣下结构先天性畸形,常规手术方法难以实施)已取得良好的中短期疗效。
儿童人工腱索植入的长期疗效评价人工腱索虽然在成人二尖瓣修复中已取得良好的中远期疗效,但儿童二尖瓣反流畸形复杂且瓣膜较小,常规方式修复难度大,换瓣术后并发症多且严重,随着年龄增长仍需二次手术。Boon等对21例严重二尖瓣或三尖瓣反流儿童行人工腱索修复,无手术死亡,无腱索相关并发症(心内膜炎、血栓等),术后随访(28 4-18)个月,2例再手术(二尖瓣环裂开、先天瓣膜发育不良导致复发),3年免手术率90.5%。Matsumoto等对16例由于前叶脱垂的儿童行人工腱索植入(5个月至12.8岁,12例伴有其他畸形),术后平均随访14.8个月,均无瓣膜相关并发症发生,反流均<轻度,无死亡和再手术,左心室收缩、舒张期内径和瓣环直径均较术前显著下降。Minami等曾对39例儿童(年龄平均4.7岁)植入人工腱索修复前叶脱垂(23例合并有其他心脏畸形),术后5年和8年免手术率分别为94.8%和89.5%。虽然已取得良好的中短期疗效,但仍缺乏长期疗效评价,其中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① 随着年龄增长,人工腱素植入后长期的耐用性和生物学相容性怎样;② 由于ePTFE缝线无自身生长性,长期是否会限制瓣叶运动而导致远期复发,目前只能期望乳头肌和瓣叶的代偿作用可弥补这一可能性。
人工腱索材料的长期耐用性研究自从ePTFE缝线作为人工腱索材料以来,对于材料特性和植入后病理改变已有研究,但仍存争论。这种材料植入后会被纤维组织覆盖,可能形成鞘管,并有少量内皮细胞、血浆蛋白渗入,但这一过程非常缓慢,体外实验术后6年无鞘管形成,且人工腱索仍能保持其柔韧性,术后6~9年无任何钙化,且没有发现由于人工腱索引起的瓣膜问题。但也有研究指出,随着时间的延长,人工腱索仍有退化、钙化甚至断裂的可能。Butany等曾报道1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植人人工腱索后14年由于钙化而导致腱索断裂。Coutinho等也报道了2例分别在术后6年和11年出现的人工腱索断裂和缩短。目前对于这一问题的相关病理报告仍较少,并且是否由于不适当的植入技术而导致钙化、断裂仍难以证实。
|